酥油茶翻涌的乳雾、糌粑醇厚的麦香……光阴窖藏的不只是食材本味,更是高原舌尖上的智慧。青砖灰瓦下,一块斑驳门匾,几代人的独特传承和不懈奋斗,绘就的便是西藏老字号。
鲁仓茶馆,这家经营了45年的老店,用一壶甜茶、几碗藏面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。
图为鲁仓茶馆门匾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“食材必须是凌晨送来的新鲜牦牛肉,甜茶得用当天现熬的牛奶。”鲁仓茶馆老板娘如给叶说。四十五年来,该茶馆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每一道菜品,并且做到“食材不过夜”。
翻开菜单来时,既有传统藏面,也有自创的“咖喱土豆拌面”,甚至还有来自异域的“哈罗套餐”,多元化的菜品不仅留住了拉萨本地客人,也让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。
图为如给叶(左)与孙子欧木如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在茶馆工作的员工们身份各异,有利用假期赚取学费的学生,也有从洗碗工成长起来的店长徒弟。“我们教手艺不收学费的,还发工资。”如给叶笑着说,这些年来,有不少学徒走出去独立开店,对于茶馆而言,把技艺带出去传的更远,才是老字号传承不绝的密码。
清晨,拉萨林廓东路的铁崩岗五香凉粉店飘出阵阵香气。这间仅20平方米的小店,承载着拉萨人60余年的味觉记忆,如今更因入选西藏首批“老字号”而焕发光彩。
图为五香凉粉店第二代传承人巴桑卓玛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小店里,游客们品尝着凉粉,外卖小哥的身影来回穿梭。“因为现在交通特别方便,各地市的顾客来拉萨出差都会打包几份凉粉。”五香凉粉店第二代传承人巴桑卓玛说,“很多在外求学的拉萨孩子说,这是能打包的乡愁。”
念念不忘的乡愁,是家乡的味道。谈起五香凉粉的制作技艺,巴桑卓玛说:“手艺是从婆婆那传下来的,我一直要求材料要新鲜,菜品要原汁原味。”
该店在两代人的努力下,如今在拉萨家喻户晓,前来品尝特色凉粉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拉萨人,也有初次到访的游客。
巴桑卓玛两代人的坚持,让五香凉粉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味觉纽带。
五香凉粉店的凉粉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在堆龙古荣巴热糌粑有限公司厂房内,工人们正将新收的黑青稞倒入石磨进行研磨。“传统的制作糌粑工艺中,磨粉的力道、炒制的火候都很讲究,只要差一点就不会有醇厚的味道。”公司负责人德庆卓嘎捧起一把青稞粉讲述糌粑制作的门道。
村民在收拾青稞。受访者供图。
传统不意味着守旧。2013年,该公司从山南市引进黑青稞品种,开发出富含花青素的“黑糌粑”,一经上市便成为当地市场新宠。“黑青稞的种植要求更高,但营养价值是普通青稞的3倍。”德庆卓嘎指着车间内的全自动包装线介绍,如今公司年加工糌粑超800万斤,产品涵盖真空方便装、礼盒装等十余个品类,不仅向国内各省市销售,而且远销尼泊尔、瑞士等地。
走进拉萨啤酒厂,只见16个300吨的发酵罐整齐排列,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小时3.6万瓶的速度在灌装啤酒。这家1989年正式投产的企业,从曾经的无名小厂如今跃升为西藏老字号,其成功背后是持续30年的技术创新之路。
图为拉萨啤酒厂房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“以前工人要扛百斤麦芽上五楼,现在动一动按键就能操控生产线。”拉萨啤酒厂周光和经理指着燃气锅炉介绍。由于高原环境的限制,拉萨啤酒厂早期使用的进口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,年产量不高。直到2004年,啤酒厂与南京合作引入国产高性能设备,年产量才达到4万多吨。几年后,啤酒厂生产线从人工升级为全自动机械化,原先的手工加酒花工序现在全部实现了自动化。啤酒产量从原本的年产不到5000吨提升至7万多吨,连带着工人的工资水平也翻倍增长。
图为拉萨啤酒机械化厂房。新华网发 朱俊 摄
2017年,厂区将燃煤锅炉更换为燃气锅炉,同时引入二氧化碳回收系统,实现了环保和高效。2022年,企业新推出的全麦啤酒“3650”成为政府接待用酒,年销量突破7万吨……作为一家久负盛名的“老字号”,拉萨啤酒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沿。
从鲁仓茶馆的手工甜茶,到五香凉粉店泛黄的凉粉、细滑醇香的巴热糌粑,再到拉萨啤酒厂轰鸣的智能生产线,西藏老字号的故事从未止步于“老”。未来,随着西藏老字号品牌的推广,更多老字号将被发掘,迈入时代新发展。(吴金朋 李亚奇)